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
古籍产地:藏器曰︰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南人食之。又有子姜,黄色而紧,辛辣,破血气殊强于此姜。颂曰︰山姜出九真交趾,今闽广皆有之。时珍曰︰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
药材基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以根状茎入药。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分歧。单叶互生,3~4片,2列,叶片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密被茸毛。总状花序,密被锈色茸毛,长10~15厘米;花白色带红条纹,长约25毫米;花萼圆筒状,长1厘米,直径4毫米,先端3裂;花冠长圆形,先端3裂,花萼与花冠均被绢毛;唇瓣卵形,有波状缺刻,橙红色;雄蕊1;花柱1,超过药隔,子房下位。果实阔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红色,表面被细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花(山姜花)、种子(土砂仁)亦供药用。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出。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采制:在栽种2~3年后的3~4月采挖,洗净,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气候。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夹砂土或腐殖质土栽培。
炮制:3~4月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辛、温
①《本草拾遗》:"辛,温。"
②《纲目》:"辛,热,无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劳伤吐血,牙痛,胃痛
用法用量:1~3钱。
各家论述:
1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2《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3《草木便方》:"解大毒,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
4《峨帽药植》:"治无名肿毒。"
5《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
6.《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配伍:
1.脘腹冷痛:配木香、甘草等。
2.呕吐泄泻,肢冷脉微:配附子、炙甘草。
3.饮喘咳:配五味子、姜半夏、细辛、茯苳。
附方:
①治劳伤吐血:九姜连(童便泡七日,取出阴干用)三钱,一口血三钱,山高梁三钱。泡酒半斤,每服一两。
②治虚弱咳嗽:㈠九姜连三钱,大鹅儿肠三钱。炖肉吃。㈡九姜连粉末一两,核桃仁一两。加蜂糖二两,混匀蒸热,制成龙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
③治久咳:九姜连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净,蒸热,晒干)二钱,白芷二钱,追风伞二钱。泡酒一斤,每服一两。(选方出《贵阳民间药草》)
山姜花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消食,杀酒毒。"
②《本草图经》:"以盐杀治暴干者,煎汤服之,极能除冷气,止霍乱,消酒食毒甚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