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都常常被奉为国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好像这些古都之中,南京确实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地方,树立在这里的政权,好像总是十分短命,建立在这里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等都在历史上十分匆匆而过,即使是近代时期的民国政府,也摆脱不了这个宿命。
年,清末帝溥仪正式退位,封建王朝的历史正式完结。但是,此时除了中国的未来如何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新的首都应该设立在哪里?
民国初年的建都之论年第一次建都之乱。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局面。此时的孙中山等人主张建都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们认为这里有着诸多优势,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政治还尚未明晰,金陵是极其可靠的地方。
对于孙中山等人主张建都金陵的主张,章太炎在年初致信南京参议会,列述金陵建都的五害。他主张建都北京,若迁都金陵,广大的北方失去了文化和政治经济中心的影响和统治力,政府“威力必不能及长城以外”,尤其是北京作为旧有王朝的首都,有着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如果就此迁都,原本的积累也将化为乌有,这是一害。文化的影响力不及,“是将北民化为蒙古”,是二害。若袁氏被迫南迁,日俄会乘机侵及东北,中原失重,国体将土崩瓦解,是三害。政府南来,蒙古诸王相拥戴,使南北分裂,是四害。若政府和使馆南迁,耗资极大,民穷财尽,是五害。此述五害,切中要点,但是当时的民国政府并未对此在意,依然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
但作为后来者所看,章太炎所述均为实际,后来蒙古分裂、日本入侵东北,远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束手无策。
年5月张其昀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中国国都之问题》,他在文中提到北京官吏腐败,积重难返,人文与物力都不及南京,加上风沙肆虐的环境,和缺乏海道的不利因素,不宜为首都。南京高山、深水、平原并有,有国际交通的便利,人文优势巨大,最适宜建都。此说带有很大的不合适性,官员、文化等北京与南京状况实则不相上下,人心叵测。此后的20年间,张其昀发表数篇论文,为建都南京进行作证。
张其昀与蒋介石
年6月,国民革命军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主力与以冯玉祥为首的东征主力在徐州会师时,冯玉祥首先向蒋介石、吴稚晖等人提出了国民政府应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意见。
此时的知识界,开始兴起一股建都南京、北京之争。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站出来讲话:“南京建为首都是总理理想的主张,总理还要将遗体葬在南京……首都建在南京已无问题。”而北方则以阎锡山等人为首,认为应该建都于北京,此时的这些政客背后都有着极大的政治立场,建都北京、南京更多的是一种力量的比拼,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最后,政府内部一锤定音,对于建都的问题,也不允许再做讨论,最终决定建都于南京。在长期的军阀会战之后,南京又一次被政府所认可。但未来的走向如何,在当时看来一切都未可知。
此后的建都之争,依然在继续进行着,在抗战快结束之时,对于建都为何的问题又一次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