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五省通衢加快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中国

北京比较好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面临的重大机遇。

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要“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标志着徐州被正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徐州,这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如今正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春风,以高速发展的态势乘风而上,奋力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副中心城市。

“把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作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牵引抓手,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汲取发展动能,在淮海经济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中心城市,全力把‘定位’变‘地位’,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互联互通,推动深度融入

每天,多趟列车在徐州和上海之间高速往返,成为串联两地发展的一条“金纽带”,让“淮海中心”与“长三角中心”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位于京沪、陇海铁路交会处。大交通铸就发展大格局,年,随着《徐州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布,徐州交通运输走上了一条内引外联的发展新路径,一大批高速铁路、内河大港和运河高等级航道等事关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工,让越来越多的徐州人看到了融入长三角的有力举措与坚定信心。

济徐高速公路丰县北段建成;徐宿淮盐铁路项目建议书完成审查论证,并获国家发改委审批;“亿吨大港”一期工程、京杭运河徐州和邳州水上服务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徐州“海陆空”全面发力,“跳出徐州看徐州”的开放之门迎来阵阵春风。

徐州通则江苏通。无论对内布局还是对外通联,徐州的交通格局都在日益完善。对内,徐州公共交通早已迈入“地铁换乘时代”,枢纽项目建设、公路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年,迎宾大道高架快速路建成,让徐州新老城区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年,徐州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疏港铁路开通,徐州的物流通道更加顺畅、多式联运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备。

对外,徐州高铁枢纽进入“米”字形时代,快速通道、城际铁路、运河港口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年12月16日,徐盐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次年2月4日,徐淮快速通道二期工程桥桩完成建设;6月29日,徐宿连运河一期工程先导段在宿迁市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徐宿连运河正式启动建设;今年2月8日,随着徐连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徐州到达兄弟城市连云港单程最快仅需1小时,构建起了至南京、郑州、济南2小时“高铁交通圈”。

金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为补齐短板,徐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的决策部署。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位于新城区的核心位置,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一期项目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家以上;年将完成二期项目建设,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家以上。

再看物流,一列列中欧国际班列满载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建材和电子设备等大宗货物,深入欧洲腹地;与此同时,来自各国的木材、化妆品、红酒等商品也依托中欧国际班列,走进徐州千家万户。

随着淮海国际陆港的建设,徐州开放的大门将开得更大,进一步助力徐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蔡前锋说,将加强与宁波港、上海港、太仓港等海港的合作,全面拓展淮海国际陆港开放空间,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陆港物流业的兴盛,让徐州物流产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每一天,徐州都在以高度开放的方式与长三角互联互通,为国际贸易的繁荣提供强大支撑。

开放兴产业、产业促开放,徐州正以物流产业为支点,向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内外互济、东西双向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目标扬帆起航。

赋能转型,汲取发展新动能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聚焦长三角,提出着力在更高层次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极。

近年来,徐州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集成政策、集中资源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城市的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徐州大力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区域性总部基地;坚持高质、高端、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方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条,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沿G3产业走廊与G60科创走廊对接连通,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入长三角行业联盟。

产业的集聚需要才智支撑,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的徐州,正将引进人才和产业转型紧密结合。年以来,徐州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学习借鉴上海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进经验,在沪举办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聚焦人才引进、深化科技合作、推动项目落地。

通过搭建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等平台和载体,徐州构筑了同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交流合作的便捷桥梁,有效拉长了高层次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可转化科技成果较少等短板,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

作为年签约项目之一,江苏中红外激光应用技术产业研究院如今已经揭牌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机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范滇元表示,近年来一直有推进中部红外(波段)激光技术的研发和智能制造产业化应用的意愿。鉴于徐州高新区在产业基础、人才基础、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越条件,最终选择落地徐州。

这样的合作成果,只是徐州在长三角广阔舞台上获得更多资源的一个缩影。自首届恳谈会成功举办以来,大批人才科技项目已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统计,在过去3年的恳谈活动中,徐州共对接近名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家大院大所的院士专家、高端人才,促成项意向合作项目,组织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已落地70多个,涵盖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仅如此,为聚集更多高端人才和新兴产业项目,徐州正在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一支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今年初,徐州出台《“”引才工程实施方案》《关于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10亿元投入人才工作,为到徐州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从idea到IPO”的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服务,全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人才工作体系。

截至目前,徐州市人才总量突破万,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3万,来徐创新创业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40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领军人才人,为徐州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打开转型新天地奠定人才基础。

区域协同,提升城市首位度

在全国的区域版图上,徐州既在长三角北翼,也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提出着力在更强能级上提升城市首位度,打造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引领区。

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深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作为“淮海中心”,徐州的辐射作用正不断强化。

今年4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江苏考察访问,共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皖合作重点事项。其间,徐州和宿州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事实上,徐宿两地“牵手”,早已有了基础。年11月,两市签订《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两年多来,产业园共建工作迅速推进。而更早成立的萧泉工业园,承载了两地工业合作、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和人才信息交流的重要使命,目前已投产企业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四板上市挂牌企业2家。

两家园区的共建,并不是徐州与兄弟城市在产业合作中的个例。安徽淮北专门规划土地亩,在段园镇设立徐州产业园区;在微山湖地区,丰县、沛县积极对接山东省微山县、鱼台县、枣庄市薛城区等,将市级合作向县级不断深入突破,探索边界毗邻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正是在徐州的带动下,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不断变成现实。

前不久,市民姜女士仅用两天,就成功将医保关系从上海转移到了徐州。在惊叹“方便、高效、省时省力”的同时,她也成为徐州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完成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线上办”业务的第一人。

在其他领域,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全面开花”。举行淮海经济区住房公积金事业一体化发展主任联席会,让区域内10个城市实现信息共享、异地互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成立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互动合作;立足平安共建实际需要,加强区域警务协作交流,不断强化边界地区治安基础化、立体化、实战化防控体系建设。

立足淮海,放眼长三角,徐州将在深入融合长三角一体化中不断汲取高质量发展动力,在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中不断扩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在加快高品质中心城市建设中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抢占先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kjianai.com/xxxh/1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