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广播电视《书画家》专刊第34期
名家力作
陆小和艺术简历
陆小和,安徽合肥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亚明艺术馆馆长。
作品曾参展中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览(中国美协主办)、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主办)、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三等奖(中国美协主办)、中国山水画作品赴美国纽约展(中国美协主办)、中国山水画获奖作品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展(中国美协主办)、马来西亚国庆50周年国际艺术邀请展(吉隆坡)、水墨境域——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东京)、新徽派美术走进奥地利中国画八人展(维也纳)、交融·绽放——长三角地区美术作品学术提名展(上海)、游观智慧——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与实践学术专题展(中国国家画院主办)、关爱和平----禁核试条约组织反对核试验·世界和平艺术精品展(维也纳)、“大韩民国东洋画节”美术作品大展(韩国首尔)、墨池风华——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十画家联展(广东佛山)、“融会”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江苏同曦美术馆)、名城墨韵·悟园雅集——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安徽合肥)、名城墨韵·悟园雅集——新海派新徽派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安徽合肥)。
新安溪居图
秋高云淡
溪山清风
山乡古村图
书画论坛
正脉传承又一翼(上)鹄鸣
中华几千年文化渊源流长,传统的书画艺术更是脉络清晰,经久不衰,历史上曾多次呈现鼎盛时期,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历代书画家们亦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在留下大量艺术瑰宝的同时,也让他们名标青史,影响后世。清末名士、书法大家张祖翼便是其中的一位。
张祖翼(——),字逖先,又号磊盫,安徽桐城人。髫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印师完白。亦工行楷,偶写兰竹,均有韵致。著有《磊盫金石跋尾》《集书汉碑范》《磊盫宁游题跋》等。
张祖翼系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八世孙。张氏家族在康、雍、乾三朝有“四代十翰林,三代十高官”之誉,诗礼传家之风为后代所相承。张祖翼聪颖才智,胸怀希冀,青少年时期便负笈泰州,迈上求学功名之路。成年后更是游学四方,35岁时又作英国之旅,他是最早走出国门放眼世界的清代名士之一。他思想激进,不保守,也善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他还将其所见所闻记入笔下,结集为《伦敦竹枝词》出版。
张祖翼是一位严谨的学者、金石碑版研究专家,书法艺术也同样造诣极高。青年时期他与吴昌硕同门,相互切磋,相互砥砺。曾久居上海,被誉为当时海上四大书法家之一。近代上海文化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旗帜,能在名流云集的都市争得书坛一席之地并出类拔萃,谈何容易。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自身的强劲实力,一种真正意义上扎实的传统功底和娴熟的笔墨技法。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的隶书“西泠印社”四字,便是出自张祖翼之手。
张氏书法宗石鼓、钟鼎、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这也很顺应当时的形势和发展。清代,随着碑额、碑拓的大量显现,加上金石考据学的探索,碑学书风逐步兴盛,并刮起浓烈的狂潮,清代碑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其实,二王帖学与清代碑学是两条主线,也是两条明线,风格上却有着截然的不同,前者潇洒流畅,后者雄强质朴。当然,书法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正是体现在它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韵之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派系,各有所长,也就无所谓优劣与高低,清代有些书家虽举着碑学大旗,但其作品中帖学痕迹依旧甚浓。
清代书坛盛行隶篆,高人甚多。郑簠,清代第一位专攻隶书的书家,深得《郑固》《史晨》《曹全》之意,是汉隶之学复兴的功臣。伊秉绶,书从《衡方》等碑化出,含凝厚重,拙朴茂密。更有金农、邓石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为不同时期代表的碑学倡导者和践行者。晚清以来的碑学大家,无不是在充分领会碑学的深沉峻厚,在拙朴奇古的美学精神基础上,通过对笔墨表现力的极大发挥而获得成功。
张祖翼工四体,尤擅隶篆。由于他对古物的兴趣和研究,势必引导他在书法创作上偏重于篆隶。他一生广集碑帖,收获甚丰,世上现存很多名贵拓本都曾为他所珍藏。常年读碑临帖,对溯源汲古是大有裨益的,宛如与先贤的交流对话,眼界自然高人一筹,书写亦是游刃有余。他在篆隶上的成就远胜于行草和篆刻,也就不足为奇了。诚然,他是一位内心宁静、甘于寂寞且又有执着韧性的艺术家,更是碑学的坚守者,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什么作品,都能让人充分体味到正脉金石学文化的博大气息,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张祖翼篆书临作多为先秦古器铭文,如《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等等,而其创作又大多为小篆,不难看出流派之源的清晰。隶书出从汉碑,对不同风格的各碑无不涉猎,尤以《张迁碑》《孔宙碑》《石门颂》等的意境更浓,朴拙凌厉之余又不失典雅工整。郑簠、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陈鸿寿诸家不同的面貌,在张祖翼作品中都分别有所显现。书画艺术流派之风明代达到顶峰,清末更是遵循此风。艺术创作当取法乎上,张祖翼也深谙此道,始终把古人当作老师,再在经年锤炼之中寻求脱变,养就了苍浑雄健的笔力。他的作品全然没有时人的世俗习气,读来颇有爽心之感。
浅论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和风格韩砚君
艺术创作需要讲究表现力。绘画艺术跟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需要有不同的恰当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不同的人和动物、景物、静物。我们不能用画小鸡的笔法去画老鹰,不该用画肌肉男的粗放笔触去表现一位柔弱的女性,也不能用画黄河壶口瀑布的方法去赞美西湖。
世界绘画艺术流派众多,风格多样,仅仅油画艺术自诞生以来几百年间产生的流派就令人眼花缭乱,不同风格的世界名画表现力之丰富令人震撼。所以无论评论家群体还是画家群体、收藏家群体都很推崇画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几乎把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摆在评判画家优劣的首位。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有它的片面性。世界各国绘画流派众多,不同的风格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在这些共同之处以外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追求。写实油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例,尤其是写实油画中的人物创作,更讲求对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刻画,风格如果过分强烈过分标新立异,反而会冲淡对主题的表现,把观众的目光集中到作者的新奇艺术语言上,导致喧宾夺主。
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后印象主义的梵高、野兽派的马蒂斯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风格极其独特,但如果用他们的风格表现罗中立先生的大作“父亲”,基本上不可能起到罗中立先生这幅杰作引起的震撼和共鸣。
可见独特的风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适合表现一定范围内的主题。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画家虽然风格是有差别的,但侧重点不完全在风格的独特,他们更重视作品的题材及对作品主题的完美表现,艺术语言的美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去为表现主题锦上添花,这就避免了过分重视风格的独特造成的漠视主题的尴尬。
但如果画家的创作追求以艺术语言的形式美去打动观众,或者只是表现几种题材或是除人物以外的表现自然美的作品,并且那些题材前人经常涉猎,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没有独特的视角,是不太能打动观众的。可以毫不讳言的说,视觉艺术是存在“喜新厌旧”现象的,靠艺术语言打动观众的必须要让艺术语言触动观众的视觉神经,而重视主题表现的必须要触动观众的心灵。不同的追求,不能等同对待。
对多数崇尚艺术语言美的画家来说,一方面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形成后容易造成艺术语言的局限。大多数人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改变,导致不断重复自己,观众看几十幅画跟看一幅画一样,出现视觉疲劳是正常现象。有些敢于尝试的画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生不断追求新的风格。形成风格后坚守的画家和一生风格不断变化的画家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有成功的例子,只是有一小部分中国写实主义画家过分重视风格,对写实绘画的认识有不完全之处,在追求新风格新题材的同时,几乎把以往触动人心的风格和题材彻底舍弃,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油画有着深远影响的何多苓先生、陈丹青先生等都有类似的经历,我们在他们的新作品中再也看不到《春风已经苏醒》、《青春》、《康巴汉子》这样的作品,令人惋惜。
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自己感兴趣的广泛的题材,以解决风格愈鲜明表现题材愈狭窄的困惑?
德国的绘画大师里希特先生是很多中国油画家的偶像。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经常同时尝试各种风格的创作,甚至在抽象和具象间反复转换,他会根据不同的题材甚至相同的题材采用截然不同的风格加以创作。艺术语言和作品题材的广泛与多样是里希特享誉世界的标志。这就避免了画家形成单一风格后造成的创作局限带来的痛苦。
里希特,没有固定的风格,多种风格并存,反而更具表现力,更符合艺术规律。这就是里希特——一位绘画大师的风格。
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可以用画小鸡的笔触去表现雄鹰,但我们需要画小鸡,也需要画雄鹰。归根结底,用不同的恰当的艺术语言表现不同的主题,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坚守自己的风格还是风格多样化,都有存在的意义,我更倾向于追求后者。
因发展需要,《书法报》于年1月28日设立书法报安庆工作站,王和祥同志任站长,洪天才同志任副站长。
书法报安庆工作站代表书法报社参加并报道当地书法活动,为《书法报》提供书坛信息、组织相关稿件。安庆工作站将严格遵守国家法纪法规,自觉接受当地新闻出版部门的监督,按照《书法报工作站管理办法》《书法报工作站系列运作方案》及报社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并推介有价值、有艺术水准的书法作品,为繁荣发展书法艺术,努力工作,奋力前行。
展览选粹
性静情逸——唐根生书画小品展作品选登
前言(郭因)
有至性,无意当文人而为文,风行水面,自然成文,往往是妙文。
有至情,无意当画家而作画,天机偶发,落笔趣成,往往是佳画。
有至品,无意当书法家而写字,襟怀洒落,信手挥毫,往往是好字。
唐罡的字和画,都运墨如己成,操笔如无为,冇如天籁自鸣,其奥妙可能就在于他只是“徜徉其中,自得其乐;”就在于他只为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想以此作为“垫脚石,敲门砖”去取得富贵荣华、功名利禄。
当然,“成如容易却艰辛”,唐罡的字画今天之所以能够“恍若天工”,“无非妙绪”,正由于他昨天曾“望尽天涯路”,“消得人憔悴”。
唐罡终于由“独乐乐”而来“与众乐乐”了。
当我们在动情地聆听唐罡的“天半紫箫”时,我们会思索唐罡是否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吗?
绘画精选
赵加林艺术简历
赵加林,安庆市人,7O年代末师承著名画家姚道馀先生学习绘画,后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庆市美协理事,安庆书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画展并获奖。巜轻舟已过万重山》入选第一届"我爱中华"中国画大展(文化部主办),《踏遍青山寻药草》获首届中国医药书画艺术展"银奖",并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铸》作品被邓石如纪念馆收藏。作品散见于各大专业极刊,多幅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日本友人收藏。
春长在
皖南印象
白云松风
品雅花香
江天一色,粒尘不染
征稿启事
《书画家》专刊,系安庆王和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与安庆广播电视新周刊共同打造书画家艺术品牌——《书画家》专刊授权编辑选载。旨在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安庆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书画艺术,展现名家精品力作,丰富书画艺术理论,推动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文化自信的振兴和中华文化传承做出一点贡献。请广大书画爱好者积极踊跃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