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年6月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年院士增选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共有位候选人入选。据新京报报道,年院士增选总名额将不超过88名,最终当选名单预计将在年12月公布。
从第一轮的位候选人,到第二轮的位,再到最终的不超过88位,能够突破重围成功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必定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并且对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软科(ID:zuihaodaxue)此次统计了自“双一流”建设以来,届和届新增工程院院士的工作单位的数据,来看看他们都就职于国内哪些高校,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能力。
哪些高校新增院士最多?
在届和届院士评选中,共有47所高校新增了院士。
清华大学的新增院士数量多达6人,领衔全国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金字塔尖”,清华大学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顶尖学者。例如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建筑学院教授、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庄惟敏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存储系统的先行者郑纬民,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董家鸿等等。
庄惟敏院士(图源:清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院士的数量并列第二。同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两校,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精湛、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术骨干。在过去五年里,北京理工大学就诞生了特种车辆传动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项昌乐、我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吴锋等4位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也走出了飞行器总体设计专家曹喜滨、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谭久彬等4位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则均新增了3位院士。这四所国内顶尖大学亦是名师荟萃,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院士中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宫声凯教授,凭借研究项目“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与装备”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医院的王俊院士,有“中国现代胸腔镜之父”之称,成功开展了中国第一例胸腔镜手术,开创了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培养了中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生……
可以看到,这些新增院士较多的高校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第一梯队”,学校充分展现了自身卓越的师资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批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着担当作用。
哪些“双非”高校有新增院士?
值得注意的是,年和年入选的工程院院士不都只来自于“双一流”高校,哈尔滨医科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这11所高校都有新增1位院士。
这11所“双非”高校中有5所是学科特色鲜明的医药类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都位居医药类大学前列。
新增的院士均是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例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学院士,凭借“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项目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北医科大学的张英泽院士,是我国创伤骨科学术领军者之一;温州医科大学的李校堃院士,是药学学科带头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除了军事院校海军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即湖南工商大学)自年以来也新增了工程院院士。这对于“双非”高校而言实属难能可贵,毕竟院士的含金量非同一般,许多“双一流”高校在过去五年里也就新增了1-2位工程院院士。譬如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整个浙江省仅有两人获此殊荣,一位是浙江大学的朱利中教授,另一位就是浙江工业大学的郑裕国教授;昆明理工大学更是这五年来整个云南省唯一有新增院士的高校。
郑裕国院士(图源:浙江日报)
每一届工程院院士,都是一代优秀科技者,推动了我国工程技术方面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他们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顶梁柱”,甚至代表了高校在某一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实力。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院士是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双非”高校向“双一流”冲刺的有力背书。
届新增院士最终的当选名单已经呼之欲出,今年又会有哪些高校新增院士?哪所高校新增最多?让我们拭目以待!
[1]庄惟敏:设计融入生活用建筑承载使命